官方微信
官方QQ

分享到:
所在位置:首页 > 在职考研 > 作业赏析欢迎光临在职教育网!
娇宠没有危险吗?-《德育原理》课程习题
来源: 作者:在职教育网; 时间:2018-11-09 09:46:24 ; 浏览次数:

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

姓名: 景娜

专业: 教育管理

班级: 郑州课程班  

一、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入快班或慢班(或称重点班与普通班)。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往往为快班配备最好的老师、最优越的教学设备,用与慢班不一样的教学进度教学教学、备考。对慢班,虽然明着不说放弃,但在很多学校里,实际上是可以忽视的,只要不出事就行。

1、快慢分班的标准合理吗?

答:不合理。学校在快慢分班的过程中所依据的都是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分班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表面上看比以家长的身份、钱财为标准分班来得公平、道德,其实不然。

纸笔测试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惟一依据。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主要智能是多元的,智力测验也只能相对地测量出人的一部分智能,而另外一些智能无法用纸笔测验方式来衡量。在教育中存在着测试主义偏见,即只重视可以测量出来的能力而忽略不能测量出来的能力。我们学校的考试试卷还不是加德纳所批评的智力测验,虽然可以考出学生的部分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但主要还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能力的检验。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分数,不用说其他智能,就连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的基本状况都无法反映出来,怎么能作为区分学生发展水平高低的惟一依据呢?以一个并不可靠的、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考试分数作为将学生分入快班和慢班的标准,注定要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这不是缺德的做法吗?且不说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办法能够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即使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准确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标准,我们在分快慢班的时候同样会面对道德上的指责。人的发展有个体差异,有人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开窍稍晚而被打入另册(慢班),并由此扼杀了其发展希望和美好前景,我们的学校是不是应该感到内疚?尤其是在小学,孩子们的发展多数尚未定型。粗暴地对其进行归类分等,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2、打入另册的伤害有多大?

答:对分入慢班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倭化。个人用言语的方式贬低他人,将他人视为另类是语言倭化;通过制度安排等方式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并区别对待,就是一种制度化的倭化。个人用语言倭化他人,反映的是个人的品德问题,一个机构用制度倭化他人,反映的则是这个机构、制度本身的德性问题。

以并不合理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将一部分学生分入慢班,也就意味着这些学生被打人另册。被贴上了笨蛋、差生的标签。这种标签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那是不言而喻的,分入慢班,就如过去时代在脸上刻上了标记的犯人,或者说是被贴上标签的次品,对心灵尚未成熟的学生的伤害有多大?难过、羞愧、没脸见人等等词汇已经不足描述。但更残酷的是,这种伤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时时刻刻,持续不断的,直到走出校门,甚至走出也不是终点。有一次我在一所中学听课,任课教师课上得很好,但她不自信,不知道我们这些所谓专家是如何看的,刚下课就当着学生的面向我们解释:这个班的学生不配合。要是在实验班上就好了。学生都听到了老师的话,有几个表情怪怪的。有几个学生甚至翻起了白眼。有快慢班的地方,这样的暗示与提醒总在发生。分入慢班,等于是在这些学生心里割了一刀。总是暗示和提醒,等于是不断往伤口上撒盐,不让伤口愈合,这样的教育是不道德的。

3、娇宠没有危险吗

答:如果说分人慢班是打入另册,那分入快班,就是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娇宠了。快班的学生在学校里备受重视,普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被忽视的学生不同,他们自我评价的气球被吹得饱饱的。正因为是饱饱的,却容易爆裂。很多被学校和老师宠着的学生慢慢会形成一种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心理。一旦情况不如自己所愿,脆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了,气球就要爆炸。长时间生活在竞争、比较的环境中。这些学生的优越感往往是建立在比别人强的比较之中的。一旦这种比较发生了逆转,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很多在中学优越惯了的尖子生。到大学之后发现高手如林,自己不过是普通的一员,因而失落,无法接受,就精神抑郁,甚至轻生自杀。这充分说明这些被娇宠坏了的学生内心是多么不堪一击。

另外,快班学生的优越感也是建立在与慢班学生的对比中的,如果不让快班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优越,那满足感就会打折。所以很多快班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己的优越感和对慢班学生的不屑。而这些态度在强化慢班学生自卑的同时,也激发了慢班学生的反感和对抗,进而毒化了校园生活的人际和谐。

据很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子女虽然有幸进人了快班,但也并不是那么快乐,为什么呢?被忽视的人有身份焦虑,但被优待的人也有身份焦虑。前者是不被重视的焦虑,后者是担忧失去重视的焦虑。快班的生活是被宠的,但这种被宠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考试成绩为前提的。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万千宠爱就会烟消云散。要想留住这份宠爱,你就得时刻处在紧张的备战状态,你就得关闭一切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

二、针对某个学生的作弊或撒谎现象,写出你的具有启发性质的说服教育方案。

答:针对学生的作弊或撒谎现象,作为老师及家长,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总体来说,孩子喜欢撒谎或作弊的原因有三种,首先,社会作弊之风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人们为了得到某些利益,撒谎或作弊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兴奋剂、学术作弊、瞒报灾情等等。这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孩子,使孩子的作弊行为越来越严重。其次,家长的不当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为了自身的一些利益经常撒谎或作弊,如果被孩子们看见,他们便会跟着学,即时家长训斥,他们反倒有理:你都经常撒谎,我为什么不能?常常弄得家长哑口无言。第三,外在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很苦,也很难,各种外在压力包围着他们,使他们喘不过气来,比如成人的过高期望、孩子之间的攀比等等。当孩子无法承受这些压力而又不得不面对时,撒谎或者作弊便成为一种快捷的方法。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想从社会的层面改善作弊现象显得不切实际,然而,有些事情老师和父母可以做,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或者避免孩子撒谎或作弊。

1.降低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孩子之所以喜欢撒谎或者作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认为必须这样做,才能实现成人对他们过高的期望,因此,降低对孩子的过高期望,给孩子一个客观的期望值,能很好的减少他们作弊的可能性。

2.减少外在的奖励。有些教师和家长喜欢给孩子制定一些过高的目标,并许诺如果实现它们便给孩子什么什么奖励,孩子即使无法完成这些目标,为了得到这些奖励,便会撒谎或者欺骗父母。所以,把实现目标转移到艰苦努力和意志力教育比许诺一些外在奖励更适用

3.与孩子共同面对压力。孩子在过大的压力面前往往束手无策,教师和家长在这时应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压力,此时也是给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好机会,如果方法得当,可能会使孩子终生收益。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成功体验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压力观。

4.家长要以身作则。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会注意自己的言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的心中是榜样,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撒谎,这能有效避免孩子撒谎或者欺骗。

总之,在当今社会,虽然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不能让孩子把撒谎或者欺骗作为成功的快捷途径。通过努力工作,良好的沟通,并且多教育孩子,相信您的孩子会成为诚实善良的好孩子。